展區介紹 - 儀震天下 歷史地震儀特展

文物考證時代(~1895年前,清治時期)

臺灣地震史在1900年以前,雖缺乏地震儀器觀測歷史資料,仍可透過地震史料,來重建歷史地震。本展區利用官方奏摺、地方資料、個人記載、廟誌與石碑等資料,呈現清治時期臺灣地震的情況,更深入了解當時地震對臺灣的影響。

  1. 奏摺

    硃批奏摺

    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報告,自清康熙年間稱之奏摺。「硃批奏摺」是經由皇帝親自批閱的原件,史料價值極高。奏摺亦會記錄各地發生地震的情形,內容包括災情統計、救災撫卹、災後重建措施等,現代學者們可以從中找到許多歷史地震的資料,來了解過去的地震資訊。

  2. 地方資料

    地方資料

    除了官方資料,其他如地方志、采訪冊、當時的報紙、個人撰寫文章與詩歌,或是廟宇中的廟誌、碑文、匾額等,也都有地震相關資訊。找找看你能發現多少地震相關的紀錄呢?

  3. 地震藝術

    地震藝術

    1839至1862年間於臺灣中南部地區連續四次規模約6.5以上的密集地震,造成許多廟宇傾毀,在重建或修建過程中卻也因此造就了臺灣民間交趾陶與剪粘藝術的興盛,促成交趾陶與剪黏文化在當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