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區介紹 - 儀震天下 歷史地震儀特展

科技預警時代(1945年後~現代)

現代地震儀由日治的機械式進化到電磁式,使得地震儀體積縮小,且可記錄的更快速、準確。

1972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於全臺建立臺灣地區遙測式地震觀測網﹙TTSN﹚,成為臺灣地區現代化地震觀測的里程碑。至今,中央氣象局藉著不同的地震儀監測及研究,進而發展地震預警及速報系統,希望可以利用科學降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1. 臺灣第一部加速度地震儀─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

    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

    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直接記錄地動加速度值,可以快速的算出震度,它的解析尺度大,能完整的紀錄規模大的地震資訊。1954年5月加入臺灣地區地震觀測,曾記錄1964年白河地震及1972年瑞穗地震。

  2. 強震儀的進化─樋口式一倍強震儀

    樋口式一倍強震儀

    樋口式一倍強震儀為日本製造,1955年1月設置於新竹,並陸續裝設於其他測候所。此型地震儀擺與阻尼器設計在一起,使體積減小。

  3. 臺灣第一次的觸電─59型(VI)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

    59型(VI)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

    台灣引進的第一批電磁式地震儀,1970年5月安裝於台北測候所。自此地震儀科技中開始逐漸跳脫傳統機械原理,引入電磁感應原理幫助感測,使得地震儀體積日益縮小,震波記錄亦得更加準確。

  4. 地震資料的高峰-1999年

    現代觀測中心

    拜現代科技所賜,地震儀器愈來愈精密、可紀錄的資訊愈來愈多,1999 年更因為集集大地震等多次大規模地震,增加許多觀測資料。單就集集大地震的餘震便已超過一萬多次,集集大地震更是近百年來在台灣陸地上所發生的最大地震,1999 年也是台灣自有地震觀測以來,地震觀測資料最為龐大的一年,為地震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珍貴強震觀測資料。

  5. 震在竹山

    震在竹山

    請大力跳躍! A900a型強震儀將偵測地表晃動,可看到你造成的震波圖喔!